国际文凭课程全景解析
课程体系架构
教育阶段 | 年龄范围 | 核心培养目标 |
---|---|---|
IBPYP | 3-12岁 | 建立跨学科探究式学习基础 |
IBMYP | 13-16岁 | 培养学术研究与社会实践能力 |
IBDP | 16-19岁 | 强化大学预备教育与全球领导力 |
学科设置详解
语言与文学领域
覆盖母语及第二语言能力培养,包含45种语言选项,通过经典文本研读与创意写作训练,系统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与跨文化沟通能力。
社会科学模块
整合经济、历史、地理等十大学科方向,着重培养社会现象分析能力与全球公民意识,通过案例研究掌握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
核心课程要求
- 知识理论课(TOK):培养批判性思维与认知方法论
- 拓展论文(EE):完成4000字独立学术研究论文
- 创新实践服务(CAS):累计150小时社会实践
课程选择策略
建议采用HL+SL组合模式,在3门高阶课程中深入发展学术专长,3门标准课程确保知识广度。艺术学科可根据学生特长灵活替换为其他学科组课程。
常见问题解答
Q:非艺术特长生如何满足学科组要求?
A:可在实验科学、数学或社会科学领域额外选修课程替代艺术组学分。
Q:IBDP课程时间规划建议?
A:建议在十年级暑假完成学科方向选择,十一年级重点完成EE论文,十二年级集中准备全球统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