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类型 | 适用场景 | 关键优势 |
---|---|---|
情绪冷却法 | 情绪爆发期 | 建立情绪缓冲空间 |
行为塑造法 | 日常行为矫正 | 渐进式目标达成 |
社交情景模拟 | 社交能力培养 | 真实场景预演 |
当儿童出现情绪波动时,创造独立空间供其平复心情。这个阶段需要准备特定安抚物品,如压力球、感官玩具等,帮助转移注意力。
明确区分情绪表达与破坏性行为,设置具体的行为红线。例如允许通过绘画表达情绪,但禁止撕毁书本等破坏性行为。
采用视觉提示卡片辅助交流,配合简单直述句进行引导。重点训练眼神接触、手势回应等非言语沟通方式。
设计可预测的日常流程,使用可视化时间表明确每个环节。训练模块应包含:晨间准备、学习时段、游戏时间、自我照顾等固定单元。
分解复杂行为为可操作的步骤链,采用正向强化策略。例如洗手训练分解为7个步骤,每个步骤完成立即给予代币奖励。
逐步引入新环境刺激,从熟悉场所开始扩展。首次超市体验控制在10分钟内,重点观察对灯光、声音的敏感反应。
建立统一的行为记录系统,家长与治疗师共享观察日志。每周召开协同会议,调整干预策略的一致性。
制定不同级别的危机应对预案,包括轻度焦虑、中度激动、重度失控的分级处理方案。重点训练看护人员的冷静应对能力。
每季度进行标准化能力评估,使用PEP-3等专业量表。建立可视化成长曲线,动态调整训练强度和方法。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