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针灸的原理及作用

来源: 培训网     编辑:佚名    发布时间:2024-03-11 16:51:45

  针灸作为我国古老而神奇的治疗方法,被很多的人认可。很多西医治不好的疾病,中医随便扎2针就好了。那针灸的原理及作用是什么呢?小编今天就和大家说道说道。给大家补充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希望大家可以来看一看!

  针灸治病的作用原理

  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患者询问、咨询针灸怎么治病的,针灸也没有药、怎么会把病治好了。患者感觉疑惑又神奇,而且针灸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包括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多种疾病。据统计针灸对300多种疾病有效,对其中100多种疾病有较好的效果。所以就针灸治病的作用原理从中医的理论进行一下解释说明。

  针灸是用针刺和艾灸的方法,刺激人体特定的穴位,激发人体抗病潜能,提高人体免疫机能,促进人体自我修复能力,从而达到治疗疾病和保健的目的。针灸治疗疾病较广泛,常见疾病包括各种疼痛性疾病,如头痛、颈肩腰腿痛、肩周炎等,另外还有神经系统疾病,包括失眠、眩晕、耳鸣等,以及其他疾病如消化系统疾病、妇科疾病等。

  简单来说,针灸具有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的作用。

  针灸作为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的神奇之处是毋庸置疑的。它是一种“内病外治”的医术。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针灸的刺法也有很多种: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温针疗法,埋线疗法等等,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

  针灸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形成由十四经脉、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和孙络、浮络等组成的经络理论,以及361个腧穴以及经外奇穴等腧穴与腧穴主病的知识,发现了人体特定部位之间特定联系的规律,创造了经络学说,并由此产生了一套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

  针灸的作用

  1、针灸具有扶正祛邪的作用(补虚与泻实)

  疾病的发生,取决于人体正气和致病因素(邪气)两个方面。

  所谓正气,即指人体的机能活动和其抗病能力;所谓邪气,是与正气相对而言,即泛指对人体有害的各种致病因素,如外感六淫、痰饮、瘀血和食积等。

  中医学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正邪相争的具体反应。也就是说,只有当人体的正气不足以抵御外邪,或病邪侵袭人体的力量超过了人体的正气时,才可发生疾病。

  针灸注意事项

  1.过度饥饿、疲劳者慎用。

  2.应在休息、进食后再行针灸,否则容易引起晕针。晕针的表现是突然出现精神疲倦、头晕目眩、心慌气短、恶心欲呕、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若有上述情况,应及时告知医师处理,晕针患者一般平卧休息后即可恢复正常。

  3.患者在进行针刺操作时应取舒适自然的体位,否则留针期间容易疲劳,留针期间肢体不宜再动,以免发生折针、针体移位误伤组织等不良后果。有的患者针刺后,穴位局部有一些不适感,一般数小时内即可消失.

  夏天针灸要注意什么

  1、皮肤感染、溃疡、瘢痕和肿瘤部位不予针刺。

  2、小儿因不配合,一般不留针。婴幼儿囟门部及风府、哑门穴等禁针。

  3、过于疲劳、精神高度紧张、饥饿者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针刺应尽量采取卧位,取宜穴少,手宜法轻。

  4、怀孕妇女针刺不宜过猛,腹部、腰骶部及能引起子宫收缩的穴位如合谷、三阴交、昆仑、至阴等禁止针灸。

  5、有出血性疾病的患者,或常有自发性出血,损伤后不易止血者,不宜针刺。

  6、眼区、胸背、肾区、项部,胃溃疡、肠粘连、肠梗阻患者的腹部,尿潴留患者的耻骨联合区针刺时应掌握深度和角度,禁用直刺,防止误伤重要脏器。

  7、针刺对某些病症确实有极好的疗效,但并非万能,特别是一些急重病的治疗,应根据情况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才能更有利于病人,也可充分发挥针灸的作用。
针灸推荐课程
针灸推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