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作文10个热点话题,有备无患!

来源: 培训网     编辑:佚名    发布时间:2020-06-12 09:27:33

北京龙文教育
北京高考作文10个热点话题,有备无患!

  北京龙文教育老师从过去一年的新闻评论中,归纳出10几个热点话题,有备无患!今天先发10个。
  1.明星与追星
  粉丝经济的到来,是现实,也是趋势,不可阻挡。要抵制资本对粉丝文化的投机、利用、操纵,切断“刷量”的利益链,还需要让每个消费者都清醒认识到偶像流量的本质,警惕被商业操纵,成了粉丝经济下被收割的“韭菜”。
  歌手林俊杰在结束演唱会后,因感冒前去医院输液,后有疑似医院医护人员公开叫卖林俊杰输液后的注水和针头。追星无可厚非,但这些医护人员显然混淆了自己的身份,将个人爱好带到中,这样的行为,不仅给所在医院带来了名誉伤害,也让自己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因“偶像崇拜”愈演愈烈,“饭圈”几乎成了“怪圈”。每位粉丝都要清醒认识到追星的边界,应从明星身上获得成长进步的正能量,而不是被“饭圈”内外的人牵着鼻子走,成为抹黑或诋毁他人的工具。
  2.传统文化的当代表达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历史,新旧不一的建筑与街区是城市的年轮。一座历经千年的城市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也是文明不断延续的象征。但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一些地方拆掉了古城,改造了古街,导致凝结其中的历史文化信息湮灭流失,看上去整齐干净,却成了“没有过去”的地方。
  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在今天得以更好地涵养和传承,既要借助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象征性场景、仪式性物品,也需要适应当代生活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将传统文化通过当代的表达方式和传播渠道呈现在人们面前。比如,在网络平台上,推动传统文化与最新的网络视听方式相结合,有助于传统节日及其承载的传统文化的传播。
  使汉服“出圈”的要素,便是民族情怀与传统文化热潮在近几年里的迅速兴起。这种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想要得以维系,就必须得到具体、鲜活的传统文化要素的支撑。早已悄然发展多年的汉服文化,正是一个理想的“文化富矿”。在这种社会性情绪的鼓动之下,大批新人涌入,为汉服爱好群体注入了大量新鲜血液。汉服仿佛成了“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面旗帜,寄托了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

  3.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落
  重庆江津区有一趟慢火车,沿途经过许多贫困地区。火车虽然速度不快,但全程的硬座票价只要23.5元,不仅方便了沿线村民出行,不少贫困地区的老乡还常常乘着这趟车,往城里运货做买卖。在这列慢火车上,列车员们还帮助贫困户介绍,给他们打开土特产的销路。保留一趟慢火车,看似小事,却温暖的是贫困群众的心。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人类文明最初的标志是“一段愈合的股骨”。她解释,在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断了股骨的人,除非得到他人帮助,否则必死无疑,因为伤者不能打猎,也难逃野兽伤害。因此,一段受伤后愈合的股骨,表明伤者得到照顾并慢慢康复,这是文明的起点。“愈合的股骨”说明一个道理:人们开始帮助处于困境中的同类,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肇始,怜弱恤孤是文明的起点与初心。
  在武汉,人们记得一家咖啡店在疫情期间免费给医护人员送咖啡。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一家面房免费向失业者或经济困难者发放面。在澳大利亚,一对华人夫妇从中国采购口罩分发给社区里的独居老人,不几日,有邻居自发给他们送西瓜、蔬菜和鲜花,还有一位白发苍苍的邻居悄悄帮他们修剪草坪……在全球抗疫的伟大斗争中,有人拼过命,有人出过力,诸多无私襄助的凡人小事彰显文明的广度与温度。
  4.成长的困惑
  青年的成长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无论是仰望星空还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矢志奋斗都是成长的一条主线。对我而言,从单一建筑功能的示范到各种功能类型的探索尝试,被动房的理念和实践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一路走来,有过失落也有过灰心,但是只要把付出当成一种生活方式、把进步当成一种生活哲学,人生就一定会有收获。
  热衷于“社会摇”的孩子,多半是缺乏父母陪伴和管教的孩子,很少得到有效关注和陪伴。而这种团体舞蹈,或许可以让他们在同龄人里找到共鸣,成为他们弥补内心缺失的一个重要途径。比如,热衷于此的首要组织者——网红“小辣椒”就存在着明显的家庭问题,父母离异根本无人管教。
  5.人工智能
  IBM与某调料制造商合作,利用人工智能学习和预测新的调味组合,从而更快更高效地探索调味领域。AI介入食物领域,减少人类对自然的索取,让人与自然的相处更加和谐。以肉食为例,人类吃的肉越多,地球的资源就消耗越快,AI若能够生产让人类普遍接受的替代品,对于节约资源将有巨大贡献。硬币的另一面,中国人对食材的要求,条就是真材实料,它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饮食伦理,AI打造的食物或调制的味道,即使能够欺骗味蕾,能不能过食客的心理关,还是一个问题。尤其是粤菜,对食材鲜味有极致追求,AI想“攻陷”谅非易事。再说开去,连吃个饭都被AI弄得面目全非,体验究竟是美妙还是糟糕,仍不确定。可以确定的是,AI干预人类生活应该有个度,以防过犹不及。

  6.城市的温度
  在湖南株洲市黄河路,有这样一间公共厕所:手纸免费、无异味、可精准找到空位。如厕完毕,可以在旁边藤椅上喝上一杯免费热水,或者上楼在图书架里找本书看看。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一座美好的城市,固然需要高楼大厦,但更需要一些具有人文关怀的功能设施。如果我们的城市街头,更多一些公共驿站,我们的城市会更加美好。
  FIRST青年电影展的参赛影片在青海西宁免费放映。如此年轻的小众电影节,吸引了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的影迷和电影人。青年电影节的独特气质,给这座高原城市注入了热情与活力。艺术让城市更有文化温度,让大众文化需求与本地受众互动结合起来,不仅是电影节发展的必修课,也是城市文化发展的必修课。
  多地博物馆宣布开始夜间开放,“夜游博物馆”成了新的娱乐风尚。“博物馆奇妙夜”的想法是一个好的开始,争取流量、让文化更好地浸润心田,是博物馆应当完成的任务。等到全民都爱去博物馆休闲放松的时候,那可真是“苍穹之大,若在执掌;瀛海之遥,如同衽席”了。
  7.诗和远方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的食堂厨师宋师傅因为写诗火了。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与远方。低头人间烟火,抬头诗和远方。烧菜不误写诗工的宋师傅,生动诠释了“诗与远方”其实离我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他的诗究竟写得如何,可以见仁见智,但这份对初心的坚守和质朴的情怀,值得所有人敬佩。
  8.保护汉语
  如果过度地把汉语文字简化、借代、英化,不仅容易扭曲语言修辞的艺术美,而且会淡化稀释汉语言文化积淀的情感基础。00后的社交“黑话”,自然难以撼动汉语言文字的地位。但从汉语言文字的传承者,以及每一个公民在文化上享有的基本权利和应尽的义务的角度讲,如果在进行“精准社交”时,表现出对汉语言文字的压倒性优势,并有意无意地蚕食汉语言文字原本统领的范围,甚至让语言文字沦为数字符号、英文字母以及图像的工具,则必须及时纠偏和遏制。
  语言是社会生活的符号,流行语则反映着时代的侧面。无论如何,流行语只能投射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并不能代表时代的全部。流行语选择愈多样、变化愈快速,越说明我们这个时代充满了进步的多样性,越说明中国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
  流行语反映的往往是年轻人的社会心态。流行语的被关注,是一种良性的代际通沟渠道,甚至可以看作成年人向小孩子的俯首倾听。官民语系的良性互动,有利于倾听民瘼,凝聚共识,实现公约数,激发改革动能,值得“点赞”。话语千万条,相互倾听、互相尊重是条……

  9.人与动物
  这几年,许多地方都出现野猪侵扰城市居民的情况。这表明城市及周边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人们渴望在一个更开放、更生态的城市空间里,看到并亲近那些对人类没有危害的野生动物。这也是为什么西湖边的小松鼠会那么受游客青睐的原因。生态城市中不能只剩下人。如何对待偶尔闯入城市的动物,国外有许多令人感动的实例:大批野猪闯入柏林,成群天鹅在多伦多湖面戏水,斑鸠在夏威夷酒店餐桌上跳跃……人们给予的都是宽容。
  人对宠物的钟爱古已有之,诗人陆游就写过“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的诗句,一幅温馨的治愈系画面跃然纸上。李敖的名言“认识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广为流传,其实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法国大革命时期的罗兰夫人。古今中外的故事都向我们证明,人和宠物的关系,确实不一般。渴望温暖、渴望陪伴,与这种渴望相适应的是审美模式的变迁。也许是家中地板上打滚的猫,或者在火锅店坐在你对面的毛绒小熊,都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这城市可能不那么温暖,也至少没那么冰冷,总有一个瞬间,你不再是一个人。
  对最近肆虐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科学家们相继在蝙蝠和穿山甲体内发现了相似的病毒,因此推测这种新型冠状病毒很可能来自野生动物。我们已进入到生态文明阶段,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生态文明要求我们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
  保护野生动物禁食还要“禁戏弄”。尊重野生动物,拉开距离来观察与欣赏,才能让野生动物之“野生”实至名归,才能找到真正的科普教育方式。保护野生动物,除了要禁止非法贩卖和食用野生动物外,也应明确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禁止戏弄野生动物等规则。不伤害只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最基本要求,尊重才是保护野生动物的更高形式。
  10.教育的思辨
  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一些家长则有难言之隐,有的甚至大呼上当。只要家长这种焦虑、攀比的心态存在,不管媒体怎么曝光,还会有家长前赴后继。当然,也不排除有家长确实想通过竞赛检验子女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也是民间组织相关竞赛的价值所在,但竞赛必须规范、公正、严肃,真正发挥激励孩子兴趣的作用。与此同时,家长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应该回归兴趣本身,不能将兴趣功利化,把获奖作为发展兴趣的追求。
  浙江金华一所小学的学生被要求统一佩戴“赋思头环”。据说这款头环可以将学生的脑电波实时反馈给授课老师,帮老师判断学生是否在认真听讲。学校与家长联手监视每个学生有没有“开小差”,等同于把每个学生捆绑在同一条流水线上,不允许瑕疵的出现。这样“赤裸裸”长大的孩子,或者是小小年纪就了隐藏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或者被彻底消磨掉了个性,对于学什么都无所谓。前者可怕,后者可悲。
  教育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写道:“当我们把智力教育仅仅看作是大脑机械化获取知识的能力,或者是对实用性原理的系统化阐述,那么教育就不会有任何进步。”学校教学的目标不应是成绩,或是知识本身,而应该每一个孩子,把知识转化为成长的力量。
  现在有个俗称——“鸡娃”。何为鸡娃?就是给孩子打鸡血,“虎妈”“狼爸”们为了孩子能读好书,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鸡娃”辈出的时代,既源于家长对教育的一种焦虑,也源于对未来社会竞争的一种焦虑。教育最根本的意义不是“教人成材”,而是“教人成人”。以培养人格健全为目的的教育,可以帮助孩子拥有日后应对步入社会面对种种挑战的能力。

高考辅导推荐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