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闳双语教育创新实践
在北京德闳学校国际小学部的课堂里,中外教协同教学形成独特的教育生态。6-13岁学习者在沉浸式双语环境中,通过CML(中文媒介授课)与EML(英文媒介授课)的课程组合,同步达成语言能力提升与学科知识建构的双重目标。
教学体系三维架构
课程模块 | 教学重点 | 时间占比 |
---|---|---|
CML中文课程 | 国家课程知识体系建构 | 50% |
EML英文课程 | 探究式跨学科学习 | 50% |
课程设计三大支柱
- 语言能力培养:采用CLIL教学法实现学科内容与语言学习的深度融合,确保学生在中英文语境中都能进行高阶思维
- 文化理解建构:通过对比教学单元设计,引导学生理解中西方思维差异,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 学习技能发展:在EML课程中特别设置研究技能训练模块,涵盖信息检索、数据分析、成果展示等核心学术能力
特色课程亮点解析
在科学教育板块,EML课程创造性地将国家课程标准与IB教学理念相结合。例如在「物质特性」单元,学生既需要掌握密度、质量等基础概念,同时要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假设,用英语撰写完整的实验报告。
语言艺术课程采取双轨并行策略,中文侧重经典文本精读与创作技巧,英文着重培养批判性阅读能力。学生每学期需完成中英双语的主题研究项目,如「传统节日对比研究」或「科技创新伦理探讨」。
教学资源配置
- • 师生比严格控制在1:8以内
- • 外教团队持有PGCE认证
- • 专属语言支持教师配置
- • 智能学习平台实时跟踪进度
招生政策说明
当前1-6年级均设有学位名额,入学评估包含语言能力测试、认知发展测评及家长教育理念访谈三个维度。录取流程严格遵守通州区义务教育政策,需提供完整学籍材料并通过学校自主设计的适应性观察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