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

提供了一个在国内接受国际化教育的机会,为将来的海外留学打下基础

学校课程咨询服务:
400-882-53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
涵盖了2+2、2.5+1.5、3+1、3+1+1等多种学制 充分利用了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享受国际化的教育体验 注重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培养,帮助学员建立起国际化的人脉网络
课程分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学校环境

FOCUS ON TRAINING / PROMOTE AWARENESS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作为工信部直属重点高校,构建了涵盖本硕博的国际化教育体系。国际本科项目整合航空航天领域优势资源,与全球近百所学府建立联合培养机制,配备国家级实验室与跨学科导师团队,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查看更多在线了解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师资推荐

丁萌

丁萌

个人简介: 2010年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获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2013年任副教授,2014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出站 学术成果: 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重要核心期刊5篇,EI收录10余篇。 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申请发明专利四项; 获校教学成果奖一项。 承担项目: 主持在研与结题的省部级以上项目如下: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低照度环境下基于红外图像的停机坪目标监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U1633105);(在研)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机场场面移动车辆车载视觉监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61203170);(结题) [3]主持中国博士后基金特别资助“基于智能视觉物联网的机场场面监视系统关键技术研究”(2013T60539);(结题) [4]主持航空科学基金一项(20155152041)(在研)

蔡景

蔡景

个人简介: 1976年12月出生,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2007年6月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系,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专业,研究方向为四性与适航管理。受教育经历:1995/09-1999/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院学士,2001/09-2007/07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硕博连读。研究工作经历:1999/08-2001/08南京金城集团航空中心工程师,2011/09-2012/08上海飞机客户服务有限公司工程技术部(挂职)副部长,2007/07-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副教授。 学术成果: 已出版著作3部,作者1部,第二作者2部; 发表论文共计40余篇; 专利2项; 期刊“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的审稿专家; 获民航总局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三),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排名第五)。 承担项目: 主要承担与参与的项目: (1)工业和信息化部民用飞机专项科研“计划维修任务分析技术研究”(2011-2015); (2)民用飞机专项科研项目:“民机液压系统状态监测与预测技术研究”(2014-2016); (3)青年科技创新基金“长寿命weibull产品的可靠性序贯验证试验方法研究”(2

刘晖

刘晖

个人简介: 1992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材料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1992-2000年在合肥钢铁公司工作; 2000-2003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获硕士学位; 2003-2008就读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获博士学位; 2008-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讲师、副教授。 学术成果: 在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航空学报等重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获2012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8)、2009年度国防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2007年度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排名第2)、2009年度中国航空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排名第2)。主持和参与申请国家发明专利7项,其中5项已授权,其中一项发明获第15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主持完成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民用航空器飞行事故驾驶环境再现与分析模拟”子课题3:“特殊驾驶环境再现技术”。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联合基金:“飞机地面牵引载荷分析与控制技术研究”; 作为主要成员完成项目: 1)“863”高技术计划:基于复眼原理的虚拟现实座舱环境手指定位技术; 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于计算机视觉的虚拟现实

陆中

陆中

个人简介: 1999-200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本科生; 2003-200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硕士博士研究生(连读); 2009-2011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 2009-201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讲师; 2012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副教授; 2014.07至今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访问学者。 担任如下期刊审稿专家: 1)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SCI源刊) 2)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Mechanical Engineers,PART B_Journal of Engineering Manufacture(SCI源刊) 3)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SCI源刊) 4)Journal of Industrial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 5)航空学报 6)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7)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8)黑龙江大学学报 学术成果: 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其中SCI、

孙见忠

孙见忠

个人简介: 2012/10-至今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 2010/12–2012/9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博士 2009/11–2010/11马里兰大学CALCE中心,联合培养博士 2006/09–2009/10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博士(硕博连读) 2002/09–2006/06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本科 学术成果: 一、成果及获奖 (1)中国民航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2)中国航空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3)日内瓦国家发明展银奖。 二、发表论文 近5年以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15篇,5篇发表在SCI源刊,在《航空学报》、《航空动力学报》等EI源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篇。 1.Jianzhong Sun,Hongfu Zuo,Wenbin Wang,Michael G.Pecht.Application of a State Space Modeling Technique to System Prognostics Based on a Health Index for Condition-based Maintenance.Mechanical Systems and Signal Process

吴海桥

吴海桥

个人简介 1999-2002,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宇航学院,博士研究生; 2002-200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200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民航学院 2008-2009,英国拉夫堡大学,访问学者。 学术成果 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在国内外重要刊物或会议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承担项目 主持与参与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民航局科技项目、型号研制委托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学校优势

国际化人才培养新范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项目在学制设计上展现出独特优势,其特有的"3+1分段培养"模式获得英国苏格兰学历管理委员会(SQA)权威认证。学生在国内三年学习期间,不仅可获得SQA颁发的高等教育文凭,更可衔接英美等13国近百所知名院校的本科学位课程。

学制设计的灵活性

项目创新性地提供3+1、3+1+1等多路径成长方案,学生可根据个人发展规划选择不同升学路径。相较于传统留学模式,该分段培养体系显著降低前期投入成本,同时确保教学质量与海外院校无缝对接。

经济型留学路径

通过前三年国内阶段学习,家庭教育支出可节省约60-80万元。这种经济型留学方案既了国际化教育质量,又有效缓解了留学资金压力,特别适合追求性价比的留学家庭。

教学资源配置特色

项目采用全英文授课体系,专业课程引进QS排名前200院校的课程标准。师资团队由本校教授、海归学者及外籍教师组成,其中具有海外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达75%,确保教学内容的国际前沿性。

实践教学体系

特别配置的学术写作中心与跨文化交际实训室,系统提升学生的学术英语能力和国际职场素养。每学期组织的跨国学术工作坊,邀请海外合作院校教授进行专题授课。

国际交流平台建设

定期举办的国际教育展汇聚30余所海外院校招生官,提供面对面咨询机会。暑期开展的英伦学术体验营,学生可提前感受剑桥、曼彻斯特等名校的学习氛围。

支持体系

职业发展中心配备具有跨国公司HR经验的导师团队,提供从简历优化到模拟面试的全流程指导。与德勤、毕马威等企业建立的实习基地,每年提供200+优质实习岗位。

校友资源共享

覆盖全球的校友网络包含2000余名毕业生,定期举办的行业分享会为在校生搭建职业发展快车道。特别设立的校友导师计划,匹配相关领域从业者进行一对一指导。

质量保障机制

项目建立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日常教学巡查、学期末学生评教、年度海外专家评估。课程设置每两年进行国际化对标更新,确保与海外合作院校保持同步发展。

展开更多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校区分布

校区展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本科-学员点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