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中国首所现代大学,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

学校课程咨询服务:
400-666-4820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采用小班授课模式,教师能够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致力于帮助学生拓展视野和进行未来的职业规划‌ 提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和教学资源‌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校环境

FOCUS ON TRAINING / PROMOTE AWARENESS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肇始于中国近代首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历经百廿余年发展,现已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教育重镇。本文深度解析其办学沿革、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体系。 查看更多在线了解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师资推荐

孙锐

孙锐

孙锐,字熙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洋学者”青年骨干,天津大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日本大阪教育大学客座教授,列宾美术学院访问学者。 从事设计学、跨语言文化交流及汉语国际教育学科的研究生教学,985高校本科生、研究生艺术修养教育教学工作。 多次带领团队参加国内外大展为中日、中俄、中韩国际艺术文化交流做出积极贡献。作品曾在国内各地及俄、日、美、北欧多国展出。 有专著、合著6部已发行,30余篇专业学术论文发表于EI、CSSCI、艺术类核心及国家级重点期刊,主编教材4部。 担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负责人1项,主持省部级社科基金艺术规划项目6项,主持天津大学创新人才培养项目3项,参与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规划项目1项,教育部海外人才培养面上项目1项,天津大学“北洋学者”青年骨干基金1项,带领团队获得天津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天津大学研究生优秀在线课程二等奖,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曹铁娃

曹铁娃

专业方向:视觉艺术综合研究;考古与文化遗产研究、艺术史论研究。 博士,天津大学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团队导师,副教授。 全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美国杜克大学(全美大学第13名、常青藤)、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全美公立大学第1名)访问学者。 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教育部学科评估专家,教育部学位论文评审专家,天津市人文社科专家。 任天津市政协教科文卫体促进协会理事、文化部副主任;天津市政协青年书画院书记;国际工笔画会中国分会。 主持、参与项目26项,其中4项获省部级奖励。发表期刊、会议论文61篇,图书著作12部。《以图像为核心》获天津市社会科学奖1次,获省部级论文奖励4次。 书画、设计作品多次参选海内外各级展览。

王用源

王用源

中共党员,文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天津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天津市语言副会长等。 主讲“应用写作技能与规范”“中文沟通与写作”“应用写作”“语言交际艺术”“语言表达技能培养”“语言学概论”等课程,具有丰富的应用写作教学和培训经验。 建设并运行一门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写作技能与规范”(选课人数逾60万人),主持完成教育部、天津市社科项目各1项,参与完成国家社科重点项目1项,出版教材7部[《中文沟通与写作》(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沟通与写作:应用文写作技能与规范》(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沟通与写作:语言表达与沟通技能》(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写作与沟通(慕课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21)、《中文沟通与写作(第2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应用文写作技能与规范(慕课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22)、《职业素养与能力:礼仪·沟通·写作(微课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23)]。2013年起,先后面向天津大学国家试点学院精仪学院工程科学实验班开设“中文沟通与写作”必修课、面向求是学部开设“应用写作技能与规范”等;“高等学校工程类专业素质教育类课程《中文沟通与写作》(教材)”获评天津大学2017年

杜修平

杜修平

研究方向:跨文化教育、国际中文教育、学习科学; 主讲课程:国际与比较教育学、计算机基础、学习科学导论; 主要学术兼职:中国奖学金预科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天津市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科研项目: 主持科研: 1.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2021年度《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教学资源建设重点项目(YHJC21ZD-013),职业教育专业学习用途技术汉语分级微课资源研发; 2.天津市新文科项目,来华留学“汉语+微专业”模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创新与实践2021; 3.教育部中外语言合作交流中心,2020年度国际中文教育重点项目,科技汉语资源基地建设与应用; 4.中国高教外国留学生教育管理分会课题,高留分会课题2018-2019Y055,来华留学年度报告“大事记”编纂研究,2018-2021; 5.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委托课题,来华留学预科教育专题研究,2016至2017;

马知遥

马知遥

研究方向: 国际中文教育、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跨文化比较研究; 主讲课程: 《中国传统文学》(硕博)、《非物质文化遗产导论》(本科、《中外经典名著导读》(本科)、《中国文化与传播》(硕); 主要学术兼职: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中国诗歌理事;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陕西师范大学人文高等研究员特聘研究员5天津理工大学美育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民俗研究》(C刊)编委;天津大学“一带一路”人文与人才发展研究中心智库专家委员会主任;文旅部建筑文化遗产与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代表性论著: 主编:《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丛书》(5本);《传承人口述史方法论研究》(副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前沿理论研究(专著);布老虎寻踪(专著);主编:非遗进校园丛书(3册)等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王明月

王明月

研究方向:国际中文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 主讲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风俗》、《论文选题与写作》; 代表性论著: 1.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风险与路径反思》、《文化遗产》2015年第3期。CSSCI扩展版《新华文摘》纸刊全文转载2015年第21期; 2.宋俊华,王明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文化遗产》2015年第6期。CSSCI扩展版《新华文摘》网刊全文转载2016年第4期; 3.王明月:《身份与手工艺生产: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机制研究--基于布依族蜡染技艺的讨论》、《民族艺术》2017年第3期; 4.王明月:《传统手工艺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手艺人的身份实践--基于黔中布依族蜡染的讨论》、《民俗研究》2018年第2期; 5.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制度设定与多元阐释》、《文化遗产》2019年第5期。(《2019年民间文艺研究论丛年选佳作(民俗文化卷); 6.王明月:《非遗研培计划中传承人主体地位的保障问题研究》、《文化遗产》2020年第4期; 7.马知遥,王明月:《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研究的视域拓展》、《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新华文摘》纸刊论点摘编2021年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校优势

个性化培养体系解析

走进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的教学现场,25人制精品课堂的师生互动场景令人印象深刻。教师团队通过分组研讨、案例解析等教学手段,确保每位学生获得充分指导。这种教学模式特别适合需要强化专业基础的国际课程学习者。

教学模块 实施方式 培养目标
专业核心课 双语授课+项目实践 夯实学科基础
国际证书课 行业认证+企业实训 提升竞争力

国际教育资源网络

学院与全球30余所知名院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包括法国巴黎高科、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等世界TOP200高校。国际工程师学院的双学位项目,使学生在天津即可获得海外名校学位认证。

天津大学国际合作项目签约仪式

职业发展支撑系统

  • • 全球500强企业实习推荐
  • • 行业大咖职业规划讲座
  • • 创新创业项目孵化支持

教学成果数据

近年数据显示,完成国际课程培养的学员中,85%成功进入世界前100高校深造,92%毕业生在涉外企业获得核心岗位。这些数字印证了学院培养方案的市场适应性。

展开更多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校区分布

校区展示

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学员点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