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复旦丁铎尔中心常务副主任,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共同主编、《环境管理》等学术期刊编委;同时担任国际华人产业生态(CSIE)、生态产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分会副秘书长。曾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个人、英国牛顿高级学者奖励基金。主要从事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绿色“一带一路”与清洁生产、气候变化适应性、生物质资源与生态产品等方面获得国家多个重点项目资助,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何红弟,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船建学院长聘教轨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主要是交通、环境与健康,智能交通与大数据分析,无人机在交通管理及环境治理中的应用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项目、上海市科委人才项目、上海市教委创新项目等7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交通运输部科研基金项目等十多项。截至2022年2月,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SCI论文70余篇(JCR Q1类论文38篇、Q2类论文14篇)。曾获香港职业健康安全署杰出研究奖,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称号,担任上海市力学交通流动力学与数据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聘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交叉学部交通污染技术委员会。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能源与碳中和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复旦丁铎尔中心常务副主任,担任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期刊共同主编、《环境管理》等学术期刊编委;同时担任国际华人产业生态(CSIE)、生态产业生态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双法”研究会能源经济分会副秘书长。曾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青年拔尖个人、英国牛顿高级学者奖励基金。主要从事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工程方面的研究,近年来在绿色“一带一路”与清洁生产、气候变化适应性、生物质资源与生态产品等方面获得国家多个重点项目资助,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
艾青,男,副教授,主要从事隧道智能维护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1项,上海市科委“城市轨道交通数字孪生”课题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开放基金2项。 学术贡献:研发隧道结构快速智能化检测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隧道结构检查技术与装备体系;构建数据驱动-物理过程相融合的预测、诊断和建模方法,为隧道结构预测性维护提供基础;提出隧道结构状态导向维护方法,形成可预测、可规划、可优化的维护决策分析框架。出版专著《隧道结构状态导向维护方法》,发表SCI论文10余篇,授权专利16项、软著9项。担任岩石力学与工程岩土工程信息技术与应用分会理事、城市科学研究会地下空间专业委员会委员等学术兼职。
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城市生态规划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副院长、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生态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兼任国际生态城市建设协会常务理事、上海市人民参事、生态常务理事、国际自然保护联盟CEC东亚区副等职务;担任多个国内外学术刊物编委,发表论文190余篇,主编或参编专著和教材25部,获国家发明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登记5项、国际基因库认证4项;承担完成科研项目60余项,曾多次担任国家重大、重点基金项目首席专家;曾获上海市优秀发明银奖、优秀发明一等奖、建设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教师奖等众多奖项。
韩婵娟,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和2013年于天津大学分别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18年获得美国凯斯西储大学博士学位,师从美国ASCE Fellow、凯斯西储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任,岩土工程领域专家Prof.Xiong YU。2018-2019年担任凯斯西储大学高级研究助理和美国水文地质局研究助理,于2019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主要从事地下资源及空间开发利用的多物理场耦合理论与应用研究。已在领域内发表高水平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35,期刊论文引用逾200次。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曾主持Think[Box]基金课题,参与多个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交通部、美国水文地质局等国家级项目。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