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卓越计划双核评估体系
评估模块 | 时间配置 | 核心能力考察 | 评分权重 |
---|---|---|---|
Critical Analysis | 20分钟 | 批判性思维、信息处理 | 40% |
小组讨论 | 30分钟 | 团队协作、逻辑表达 | 60% |
Critical Analysis深度解析
在20分钟阅读环节中,考生将接触到800-1200字的英文论述性文本。文章选题涵盖人工智能伦理、气候变化政策、教育公平等全球性议题,要求应试者快速构建三层分析框架:
- 论点解构:识别作者的核心主张及支撑论据
- 逻辑验证:检验论证链条的严密性与数据可靠性
- 视角拓展:提出至少两个未被提及的思考维度
高效笔记记录可采用"三栏法":左侧摘录关键论点、中间记录质疑点、右侧标注延伸思考。此方法既符合港大提倡的学术思维,又能为后续讨论储备观点素材。
小组讨论制胜策略
6-8人组成的讨论小组将围绕阅读材料展开30分钟深度探讨,考核维度涵盖语言应用、观点创新、团队协作等9项能力指标:
- 观点陈述的清晰度与逻辑性
- 对他人论点的精准回应
- 讨论节奏的主动把控
- 争议观点的化解能力
- 跨文化沟通敏感度
建议采用"3C原则":Contribute(贡献观点)、Connect(连接讨论)、Conclude(总结进展)。避免陷入单纯附和或过度争论,展现建设性对话能力。
面试准备黄金法则
有效备战需把握三个核心方向:
- 每周精读2篇《经济学人》深度报道
- 参加模拟讨论时录音复盘
- 建立个人观点数据库
特别提醒关注港大近三年毕业生研究课题,这些方向往往成为面试材料的潜在选题来源。同时需熟悉港式学术英语表达特点,避免美式俚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