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课程体系剖析
理论模块 | 学习目标 |
---|---|
社会结构理论 | 掌握马克思社会生产理论框架 |
文化传播学说 | 解析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模型 |
符号互动论 | 构建社会行为分析维度 |
课程聚焦近五十年社会文化理论发展脉络,采用双轨教学模式。上午时段进行理论精讲,涵盖韦伯社会组织理论、布迪厄文化资本论等核心内容;下午开展案例研讨,通过广州本土文化现象解析理论应用。
学术能力提升路径
课程设置六个进阶单元,首阶段着重理论框架搭建,通过经典文献精读掌握学术话语体系。中期引入比较研究法,横向对比法兰克福学派与伯明翰学派在文化工业领域的学术争鸣。最终阶段指导学员完成符合国际期刊标准的实证研究。
研究能力培养要点
- 文献综述撰写规范与技巧
- 质性研究方法实操训练
- 学术论文投稿策略指导
教学团队构成
导师背景 | 研究专长 |
---|---|
社会学博士 | 文化资本理论实证研究 |
传播学教授 | 媒介环境学派研究 |
教学团队由7位具有海外研究经历的学者组成,平均学术从业年限12年,主持过3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近五年指导学生在SSCI期刊发表论文23篇。
学员发展支持体系
建立学术成果转化机制,优秀研究案例将推荐至《社会学研究》《国际新闻界》等核心期刊。定期举办学术沙龙,邀请《社会学评论》编委开展论文工作坊,近三年学员达92%,其中68%进入QS前100院校深造。
个性化指导方案
- 研究选题可行性论证
- 数据收集方案优化
- 论文答辩模拟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