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晨辉,副教授、晨晖学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学、城市计算、AIGC、智能设计教育。讲授课程:游戏项目实践(本科专业课)、数据可视化(本科专业课)、数据之美(本科通识课)、智能金融技术(研究生课程)。获奖:2024年CAD&CG学术会议海报论文奖;2023年度华东师范大学能达奖教金;2023年度全国高校美育优秀课程案例;2022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CAD&CG学术会议优秀审稿人;2022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指导教师奖;2021年度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校优秀教职工;2018年新入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017年SIGGRAPH ASIA可视化研讨会论文奖;2015年ICCI*CC国际会议论文奖。
研究领域为18世纪,英美文学、比较文学和文艺理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8世纪欧亚文学交流互鉴研究”首席专家。著有Pluralist Universalism(俄亥俄州立大学出版社, 2012)、《被解释的美》(2018) 和《情感时代:18世纪西方启蒙思想和现代小说的兴起》(2024),在国际国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兼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期刊(SSCI, AHCI)编委。译著涵盖了布鲁姆《影响的剖析》(2016)、翁达杰诗集《剥肉桂的人》(2018)、乔丽·格雷厄姆诗集《众多未来》(2020)和《诗人与牡蛎:威廉·库珀诗歌选》(2023)。并以“莫水田”为笔名在自媒体上写作评论、随笔与诗歌。
李响老师,先后于南京大学获得学士及硕士学位,于香港中文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于法国及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目前任职于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暨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受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同时担任低空经济空间智能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地理信息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城市空间优化与智能交通研究工作室负责人,IJGIS编委。自2012年起,担任上海市闵行区政协委员,自2016年起,担任民进华东师范大学副主委、民进上海市委城市治理专委会副主委。其学术成绩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研究方向“时空轨迹大数据处理及应用”与“空间智能分析算法”,主持相关省部级以上研究课题20余项,发表相关学术论文近200篇,出版相关学术专著4部。在时空轨迹大数据处理及应用领域,开发了国内外首套专用于时空轨迹数据管理与应用的软件工具XSTAR,截止2023年底,下载量超过8000次。在空间智能分析算法方面,关注于跨学科研究与跨领域应用的各种空间智能问题,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自动时空信息采集技术、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构建领域相关的应用模型、实现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在生产安防、环境保护、城市规划、交通管理、公安监控等方面有多项落地的应用。更详细介绍可参见其微信公众号“大数据攻城狮”。202
李晨辉,副教授、晨晖学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研究方向:数据可视化、计算机图形学、城市计算、AIGC、智能设计教育。讲授课程:游戏项目实践(本科专业课)、数据可视化(本科专业课)、数据之美(本科通识课)、智能金融技术(研究生课程)。获奖:2024年CAD&CG学术会议海报论文奖;2023年度华东师范大学能达奖教金;2023年度全国高校美育优秀课程案例;2022年度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22年CAD&CG学术会议优秀审稿人;2022年度华东师范大学优秀指导教师奖;2021年度华东师范大学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20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9年校优秀教职工;2018年新入职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2017年SIGGRAPH ASIA可视化研讨会论文奖;2015年ICCI*CC国际会议论文奖。
杜冰,学科主任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生命科学学院。研究方向:1.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和肿瘤免疫治疗;2.创新性CAR-T细胞的构建及应用研究。开授课程:《免疫学技术》、《免疫学》。科研项目:2023年4月-2026年3月,主持上海市科委实验动物研究领域项目“Calcineurin介导的病毒性肺损伤模型构建及其动态致病机制研究”(23141901800);2023年5月-2026年4月,主持上海市科委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项目“基因编辑在CAR-T细胞治疗中的应用”(23XD1430600);2023年1月-2026年12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短链脂肪酸及其受体GPR43调控MDSC促进肿瘤免疫逃逸的机制研究”(32270960);2018年5月-203年5月,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孤儿GPCR的生理功能研究”(2018YFA0507001);2018年1月-2021年12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Lgr4介导的肺泡巨噬细胞极化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31770969);2016年1月-2019年12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内源性危险信号ADP及其受体在病毒感染中的功能和机制研究“(31570896);201
何佳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部博士生导师,华东师大上海国际首席技术官学院执行院长,亚欧商学院中方院长,国家品牌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Kenan-Flagler商学院“市场营销杰出访问教授”(2011-2012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后获理学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中山大学国家重点学科)。 兼任上海市市场副会长,美国营销国际协会(SMEI)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品牌研究委员会主任,复旦大学可持续创新与增长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欧洲International Marketing Trends科学委员会委员等。曾兼任CSSCI集刊《营销科学学报》(清华和北大主办)专业主编(2011-2017)。 主要研究领域为品牌战略与企业增长、市场战略与顾客管理,聚焦以中国为新兴市场的品牌战略与品牌全球化研究,建立“长期品牌管理”“企业级品牌战略”和“国家品牌资产”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国内外品牌态度与行为方面有一系列成果,发展的品牌战略与测量方法有品牌关系质量模型、品牌情感结构、代际品牌资产量表、品牌与国家联结等,被广为引用,并指导企业建立品牌战略系统,包括中国
李超,研究员,生命科学学院。 李超博士在植物受体激酶调控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研究方向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Science、Molecular Plant、eLife、PNAS、Cell Research等著名国际期刊。李超课题组以十字花科植物和苔藓为对象,综合运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植物发育的分子机理以及与环境的互作。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1.植物花粉-柱头互作识别机制;2. 植物小肽和受体激酶的调控机理。 开授课程: 《植物学研究进展》研究生必修课、《现代生物学基础与前沿》研究生必修课、《植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研究生必修课 《高阶植物生物学》本科生限制性选修课 《植物发育生物学》研究生选修课、《多视角下的生命科学》研究生选修课
郭宝仙教授,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研究方向: 英语教育(英语课程与教材、英语教学设计、英语教育评价、英语教师教育)。 开授课程: 英语教学设计与实施、英语校本课程开发。 主要著作: 《英语教材中华文化内容设计与使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年(即将出版); 《英语课程开发:原理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年; 《英语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荣誉及奖励: “英语教师课堂教学规范研究:欧美职前外语教师标准的视角”被评为“十二五”期间本领域最有影响力50篇论文之一。 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 首期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领航工程学术导师、 上海市第四期“工程”高峰计划之“上海市教学思想炼制计划”专家、 第六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
张亚,副教授,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催眠暗示的作用机制、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人际脑同步、常规心理咨询效果及疗效因子、社交焦虑和广泛性焦虑的心理干预。科研项目:2017年7月-2021年3月教育部人文科学青年项目(17YJC190031):大学生常规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已结题);2020年1-2022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900767):心理咨询中咨访关系的神经基础:基于来访者和咨询师大脑同步性的研究;2021年9月-2023年9月上海市心理健康与危机重点实验室主任课题:基于机器学习与神经表征信号的青少年自杀风险预测模型。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