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课程培养体系的三大维度
培养模块 | 实施路径 | 阶段成果 |
---|---|---|
知识体系构建 | 诊断性测评→章节精讲→思维导图梳理 | 建立学科知识树状结构 |
能力迁移训练 | 案例教学→跨学科专题→研究性学习 | 提升知识应用维度 |
评估体系优化 | 错题追踪→评分标准拆解→模拟答辩 | 掌握IB考核要点 |
精准匹配的学员画像
具备良好英语学术写作基础的学习者,能够在全英文环境中完成文献综述和研究报告撰写。文理均衡发展的学生群体,特别是在跨学科项目中有突出表现者,更能适应IB课程文理兼修的特质。
时间管理能力突出的学员,能够有效平衡学科学习与150小时创新活动服务要求。具备批判性思维特质的个体,善于在TOK课程中建立知识论框架。
阶梯式教学实施路径
基础强化阶段
通过诊断性测试定位知识盲区,采用模块化教学重构学科体系。每周配套发放自主研发的IBDP知识点通关手册,包含300+核心概念解析。
能力突破阶段
开展跨学科案例研讨,重点训练EE拓展论文的选题技巧。组织模拟IA内部评估答辩,由IB考官背景导师进行现场评分指导。
应试冲刺阶段
解密近五年IB大考命题规律,针对HL课程设置专项突破计划。开展考前心理调适工作坊,配备专属学习督导进行进度管理。
教学资源配置体系
- • 自主研发IBDP题库:覆盖6大学科组2000+真题解析
- • 动态知识图谱系统:实时追踪78个重点知识模块掌握度
- • 国际课程资源库:汇集IBO官方文件及学校教学案例
- • 智能错题管理系统: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生成个性化补强方案
质量控制标准
实行五维教学质量监控:课前教案三级审核、课中教学督导巡堂、课后学习效果测评、阶段家长三方会谈、学期课程成果展示。教学团队均持有IB官方认证,平均教龄8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