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课程创新实践:当科学遇见艺术
在BCIS中学部的数字化课堂中,学生手持自制三色滤镜调整光线折射角度,运用几何原理计算动画帧速率,这种将光学理论与艺术创作结合的沉浸式学习,正是Vincent Dimatera老师主导的跨学科项目精髓所在。
课程核心教学模块解析
教学阶段 | 学科融合点 | 能力培养目标 |
---|---|---|
布景设计 | 光的反射与漫反射原理 | 物理知识应用能力 |
动画拍摄 | 帧速率计算与运动轨迹规划 | 数学建模能力 |
后期制作 | 专业软件操作与特效处理 | 数字技术掌握度 |
教学团队专业支撑
Vincent Dimatera老师带领的科学教研组,近三年累计开发12个跨学科项目案例,其主导的"光影实验室"课程体系获得国际STEM教育联盟认证,教学团队成员均具备五年以上IB课程授课经验。
学生创作全流程揭秘
从7年级学生实践案例可见,完整的动画创作需经历三大技术关卡:利用几何光学原理设计布光方案,运用运动学公式计算关键帧间隔,掌握Dragonframe等专业软件的蒙版合成技术。
学生在项目总结报告中提到:"通过调整三原色滤镜的叠加方式,我们验证了光的三基色原理,这种将课本知识具象化的过程,比单纯做实验更令人印象深刻。"
设备配置与技术要求
- 基础设备:柔光箱套装(照度不低于2000lux)
- 拍摄工具:支持手动模式的单反相机或智能手机
- 专业软件:Dragonframe定格动画制作系统
- 辅助工具:测光表、色温计、轨道云台
课程进阶培养路径
完成基础阶段的学习后,学生可选择参加「国际青少年动画创作大赛」专项培训,往届学员作品曾获ASIFA国际动画协会青少年组提名。课程设置采取螺旋式上升结构,每年迭代30%的实践案例,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