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科技融合教学新范式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艺时国际艺术教育率先推出科技系列课程,构建起艺术创作与技术应用的双向通道。该课程体系以教育部新型学科建设标准为基准,重点培养学员三个核心能力:
培养方向 | 能力模块 | 实践项目 |
---|---|---|
数字创作能力 | 交互原型设计 | 智能装置开发 |
技术实现能力 | 编程基础应用 | 数据可视化项目 |
跨领域协作能力 | 项目流程管理 | 产学研合作课题 |
六大核心教学模块解析
课程采用分阶段进阶式教学,从基础理论到项目实战层层深入。在交互设计模块中,学员将系统学习用户体验设计原则,通过Figma等工具完成交互原型开发。编程基础课程涵盖Processing和Python语言教学,重点培养算法思维。
数字体验创作专题
该模块聚焦AR/VR技术应用,学员需完成沉浸式艺术装置开发。教学团队由数字艺术策展人和技术工程师组成,采用双导师制指导项目实践。往期学员作品曾参展北京国际设计周等专业展览。
智能硬件工作坊
通过Arduino和树莓派开发平台,进行物联网艺术装置创作。工作坊配备激光切割机、3D打印机等专业设备,学员可亲手制作智能交互装置。结课作品将参与年度科技艺术成果展。
教学团队构成
师资队伍由三部分组成:央美、清美等高校教授负责理论框架构建,微软亚洲研究院等技术专家指导编程实践,当代艺术家团队把控创作方向。这种三元师资结构确保学员既能掌握核心技术,又具备艺术创新思维。
行业合作资源
与腾讯互娱、今日美术馆等机构建立合作,优秀学员可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定期举办行业大咖讲座,近期邀请过威尼斯双年展策展人进行数字艺术专题分享。
教学成果展示
往期学员作品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2023届毕业生团队开发的「城市呼吸」智能装置获得红点概念设计奖;交互叙事项目《记忆碎片》入围平遥国际电影展VR单元。这些成果印证了课程培养体系的实效性。
升学方向
毕业生主要选择三大发展路径:40%进入互联网大厂用户体验部门,35%攻读海外院校媒体艺术硕士,25%成立独立工作室。课程设置包含职业规划专项辅导,帮助学员明确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