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
▲现居重庆,自由艺术家
▲先后参与过19个国内外美术群展
▲作品曾在北京、台北、香港、韩国等艺术馆、画廊展出
▲个展:
2016木·马--杜沛骏个展(Hi艺术中心·北京)
2010身在何处--杜沛骏个展(MADHOUSE画廊·香港)
内向、礼貌、好脾气是杜沛骏老师留给小广君的印象,这个温文尔雅的大男生笑起来也格外纯粹。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出身,后来半路出家开始了自己的油画生涯,如今在广电教育,这位年轻的艺术家又开启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教育同样具备创造性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杜沛骏都只是一个单纯的创作者,现在则多了一个老师的身份,而这些变化让这位文雅的老师觉得,“同样具备创造性,但也多了一份公共性和社会责任。”
其实执教对杜沛骏并不算陌生,早在大学二年级他就曾带过一次艺考生,大学毕业的时候又带过一次。但这位向往自由的大男孩最后还是选择投身艺术创作,更想要用画笔记录下自己的成长和对艺术的感悟。
比起现在教学时的那份从容和轻松,对于曾经在教学上对技法的执着,杜老师笑道,“这个过程,就如同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舟,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从当初的艺考教学到现在的青少年美育,这个从注重技艺到重视创作的转变,是这些学生们让我认识到的,也很感谢他们让我回归本我。”
投身创作,记录成长
从07年开始,杜沛骏先后在海内外参加了近20个美术群展,他和他的作品曾在北京、上海、香港、台北、韩国等地的艺术馆、画廊展出。并在2010年、2016年分别在香港MADHOUSE画廊,北京的Hi艺术中心推出了个人画展。
这些作品从这位大男孩刚刚离开象牙塔之初的迷惘,到艰难探索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思考未来人生方向,不断的记录着自身的成长和经历。无论是从最初画面的简练直接,到后来的包容并进,杜沛骏都秉承着不断突破,不在“原地打转”的坚持,建立起了自己的个人绘画系统,画面层次变得丰富,人物形象也更加饱满。
不妨让我们去和杜老师的作品打声招呼,安静地审视它们,或许在某个瞬间便发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那一刻的纯粹。
追根溯源回归最初
在这场或加或减的绘画创作之旅中,杜沛骏面对自己那股想要突破自我的执念,总会想到自己的父亲,一位在丝织厂担任丝巾图案设计的设计师。
“我爸是丝织厂的设计师,负责设计丝巾样图,小时候,就很喜欢在他的工作室看着那些五颜六色的图纸。为了销售,设计就必须出彩,可能自己的这种求变就像父亲吧,对生活可以恬淡如水,对于创作却‘笔耕不辍’。”
而杜沛骏再次回来执教选择做青少儿美育,也是想要回归到青少年在接触美术初期时,不受制约尽情发挥想象的状态。
同样,在这里可以接触更广泛和复杂的人群,不仅有接受美育教育的小孩,还有孩子背后的家长,“他们中很大部分对美术的理解还停留在兴趣爱好层面,这在当下这个艺术随处可见,并已嵌入到生活方方面面的时代,确实还需要我们共同推进。”
让创造应运而生
就在这样的理想主义支撑下,这位热爱画画的艺术家又再度回归象牙塔,小广君曾问起过他,有没有想要放弃过画画,他回答得很迅速,迅速到不容人置疑,“没有,画画是从小到大的喜欢。”
或许这种有点条件反射的回答,就跟杜老师自己理解的美育教育一样。尽管带领孩子们在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美院杯”全国青少年美术创作大赛上,收获了4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和8个三等奖,但他还是认为,“美育教育的范畴不应仅是教授如何画画,而应该是帮助个体完善审美、塑造心灵、构建健全完整的人格;而在这种广泛的融合过程中,创造性思维也就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