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

开办国际本科/国际预科项目,为学生搭建与海外高校高水平课程体系

学校课程咨询服务:
400-688-0112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
提供1+3和2+2两种培养模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融合国内外先进艺术教育理念,课程设置紧跟国际艺术潮流 帮助学生无缝对接海外院校艺术专业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学校环境

FOCUS ON TRAINING / PROMOTE AWARENESS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作为中国应用型大学,开设1+3世界艺术名校预科和2+2艺术国际本科项目,覆盖数字媒体艺术、游戏动漫设计等热门领域,提供国际化教学、师资保障和工作支持,助力学生实现海外艺术梦想。 查看更多在线了解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师资推荐

裴纹英

裴纹英

裴纹英 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副教授中国美院本科毕业; 法国室内建筑设计师资格、法国艺术家工作资格 CASAIPE:专业室内建筑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资格 法国Ecole CAMONDO:室内建筑及产品设计师硕士 个人简述: 1997中国美院建筑装饰风景设计院参与项目:宁海潘天寿文化广场、黄山白云商场; 1998-2000浙江省中天建筑装饰设计研究院参与项目:浙江台州医院、浙江省儿童医院、浙江宾馆、上海大学图书馆、浙江舟山电力大厦、浙江台州移动大厦、黄岩邮政大楼; 2000-2001浙江省室内装饰公司参与项目:上海大学体育馆、上海华丽售楼大厅、浙江台州经达广场、青岛四方商业中心; 2003 URUK V(巴黎)建筑事务所参与项目:韩国NAI JUIN PAIK博物馆;

陈月浩

陈月浩

陈月浩 博士,副教授,高级室内设计师,英国邓迪大学访问学者。 1996年毕业于湖州中学,保送进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03年获硕博连读资格,师从中国室内设计泰斗来增祥,2008年获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室内设计与理论方向博士学位。 现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室内设计方向专业负责人,中国建筑装饰协会信息与科技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环境设计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上海高申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装饰装修行业协会陈设艺术设计师职业资格认定培训课程特邀讲师,中国建筑室内设计分会会员。

张同

张同

张同 教授 博士生导师 1984年毕业于无锡轻工业学院轻工产品造型美术系;1984年至1992年历任安徽机电学院助教、讲师,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工艺美术系主任助理;1992年至1994年任香港德辉国际设计师;1994年至2005年历任上海交通大学工业设计系副主任,媒体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兼设计系主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2005年至今任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 主要学术兼职有: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上海市创意设计工作者协会副,兼秘书长;上海市美术家协会设计艺术委员会主任;上海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中国《设计》杂志编委。 出版:《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实务》,《产品系统设计》,《字体创意与表现》等著作计15部;发表:“生活形态与产品形态开发”,“品牌设计经营”,“设计哲学——城市健康、人类美好的基石”等论文计70余篇;论文获国家轻工业部、中国工业设计协会论文金奖,中国流行色协会论文二等奖等;为中外四十多个企业完成产品开发设计和品牌系统设计策划项目,设计作品获1999年上海国际创新设计博览会创新设计奖等;主持的“基于新技术开拓的创新产品设计教学共享平台”项目获上海市教委2008教学成果三等奖;《空间与造型》教材2011年获上海市优秀教材二等

张少俊

张少俊

张少俊出生于上海市(祖籍浙江),1988年赴东京留学,毕业于日本多摩美术大学研究生院设计专业,获艺术硕士学位。师从著名设计大师田中一光、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大师中西元男、建筑和工业造型设计大师黑川雅之。日本WGD成员,日本物学研究会会员。

吴翔

吴翔

吴翔 教授、博导 海派时尚产品设计及价值创造协同中心产品开发设计首席研究员 上海市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常务理事 上海现代设计法研究会理事 《包装工程》编审委员 主要硕士课程:设计思维,商品开发与规划研究、公共设计 主要本科课程:产品系统设计、环境设施设计

陈嵘

陈嵘

陈嵘 Chen Rong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教授 深圳平面设计协会会员、中国中文信息字形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包装联合会第十一届设计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以字体设计为核心的设计、教育和研究。担任汉仪字体之星字体设计大赛、日本MORISAWA字体设计大赛、HiiiTypography字体设计比赛、白金创意设计大赛、靳埭强设计大赛等评委,华为鸿蒙字体设计项目顾问。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学校优势

国际本科项目的核心价值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项目面向艺术设计领域,采用灵活培养机制。1+3模式帮助学生早期适应海外学术氛围,语言能力显著提升。2+2模式在国内阶段夯实专业根基,积累实践经验。两种路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专注于数字媒体艺术和游戏动漫设计等前沿领域。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学院艺术与设计类位列全球前列,彰显其教育实力。

项目背景源自学院办学理念,以创意为核心,融合艺术教育与技术教育。学院前身为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2013年转制为独立本科机构,成为上海市教育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单位。被誉为应用型高水平艺术院校,致力于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国际本科项目为学生搭建高水平课程体系,确保安全规范的培养环境。

学科设置与专业聚焦

学院学科布局以视觉艺术为轴心,覆盖设计学、美术学、影视传媒和文化产业管理四大领域。特色专业包括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数字媒体艺术、动画、摄影和广播电视编导。数字媒体艺术和游戏动漫设计课程关注行业趋势,采用项目制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掌握核心技能,如游戏设计、影视特效和品牌策划。

德稻实验班项目引入国际化教育资源,合作对象包括迪士尼动画师等全球大师。教学模式强调前沿设计理念,高端设计人才培养计划覆盖全程。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确保毕业生具备竞争力。这种设计导向不仅提升专业技能,还培养跨文化沟通能力。

教学团队与行业资源

师资力量由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组成,教学团队具有深厚学术背景和实践经验。曾参与教学的包括陈逸飞等行业领袖。国内阶段教学由学院教师主导,保障教学质量连续性。行业资源丰富,学院与SMG、东方明珠、腾讯互娱、迪士尼等企业合作。

产教融合模式提供实习和工作机会,学生可直接接触实际项目。教学框架融合英国培生BTEC课程体系,理论部分强化艺术理论基础,实践环节锻炼创意执行能力。这种组合帮助学生无缝衔接海外名校,培养过程中整合国际艺术潮流元素。

地理位置与设施环境

学院位于上海松江大学城,地理优势突出。学生可便捷参与上海文化活动,如电影节、时装周和行业峰会。地理位置整合高校资源,与上海戏剧学院、东华大学等形成艺术教育生态圈。周边文化创意产业平台提供多样化学习场景。

硬件设施包括虚拟演播厅、3D打印中心和数字艺术工坊等专业实训基地。校内美术馆支持作品展示,黑匣子剧场用于演出实践。这些设施强化教学效果,学生可在实验室环境中深化数字媒体艺术技能,实践项目贴近真实产业需求。

培养模式对比分析

1+3培养模式侧重于海外学术适应,首年强化语言和专业预科。学生提前融入国际环境,后续三年赴海外深造。2+2模式首两年在国内集中训练专业基础,项目制课程积累大量实践经验,后两年完成海外学业。两种模式共同关注专业核心技能,数字媒体艺术方向特别注重创新应用。

热门专业如游戏动漫设计紧贴产业需求,课程结构强调实战导向。学生毕业时具备行业优势,工作前景广阔。教学体系国际化程度高,课程设计避免理论脱离实践,确保毕业生成为市场急需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资全程指导,构建完整成长路径。

项目优势总结

国际本科项目整合学院整体资源,办学定位以应用型为导向。美术类专业在独立学院中领先,数字媒体艺术等专业课程强化动手能力。师资保障教学质量,行业合作带来丰富实习机会。学生通过系统学习,成为具备国际视野的创意人才。

设施环境支持创新探索,硬件配备先进实训设备。地理位置利于资源整合,学生可参与城市文化活动。QS高排名认证教育品质,项目设计面向未来发展。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实现海外高校升学,同时在创意产业中脱颖而出。

展开更多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校区分布

校区展示

动态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国际本科-学员点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