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作为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我校构建了独特的"三模块"教育体系。全英文授课项目覆盖法律硕士、博士层次,采用案例教学与模拟法庭相结合的方式,配备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团队。汉语言本科专业突出"法律汉语"特色,开发《法律文书写作》《中国司法制度解读》等专业课程,建立"语言能力+法律知识"双考核机制。
国情教育体系创新实践
在港澳台侨学生培养过程中,创新实施"三维度"教育方案:理论维度开设《当代中国法治建设》必修课,实践维度组织人民法院专业实习,体验维度开展走进人民政协等特色活动。建立"基本法知识竞赛+模拟立法提案+法治主题辩论"的立体化培养机制,连续三年获得北京市港澳台侨教育管理奖项。
文化认同培养特色路径
针对国际学生设计"感知中国"实践课程,将故宫、长城等文化遗产考察与《中国法治史》理论教学相结合。定期举办"中外法律文化比较"学术沙龙,邀请最高人民法院法官与外国法律专家对话。开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数据库,支持学生开展比较法研究。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建立由院士领衔的教学督导委员会,实施"三位一体"质量监控:课堂教学采用双师制(专业教师+语言导师),实践教学实行导师负责制,毕业论文采取中外专家联合评审。开发智慧教学管理系统,实现课程质量动态评估与改进。
校友网络与职业发展
毕业生在68个国家建立校友分会,定期举办"全球法律人才论坛"。设立专项指导中心,与联合国、亚投行等国际组织建立实习推荐通道。近年毕业生任职于国际法院、外交部条约法律司等机构比例持续提升,形成特色人才培养品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