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课程体系架构
培养阶段 | 课程模块 | 能力培养重点 |
语言奠基期 | 基础英语/学术英语 | 跨文化交流能力 |
专业筑基期 | 商科/计算机基础 | 学科思维构建 |
能力拓展期 | 专业核心课程 | 实践创新能力 |
三阶段进阶培养方案
语言强化模块包含《基础英语听力》《学术英语写作》等12门专项训练课程,采用剑桥大学英语评估体系,系统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每周设置外教互动课堂,模拟雅思考试环境,使学生在学年结束时达到CEFR B2水平。
专业基础构建
商科方向开设《微观经济学》《商务统计学》等18门必修课程,计算机专业设置《Python编程基础》《数据结构导论》等实操性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入Bloomberg终端模拟交易系统,使学生掌握行业前沿工具应用。
核心能力深化
第三学年开设《国际会计准则》《云计算架构》等32门专业核心课,每学期安排6周企业实地实训。与海尔集团、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共建20个实践基地,实行双导师制培养模式。
国际衔接课程特色
设置《跨文化交际》《学术论文写作规范》等8门过渡课程,完全对接QS排名前200大学的课程标准。采用翻转课堂模式,邀请曼彻斯特大学、悉尼科技大学教授开展线上联合授课,近三年学生课程平均衔接达97%。
毕业设计体系
实行"企业命题+学术创新"双轨制选题机制,要求毕业设计包含不少于6000字的英文学术论文和可落地项目方案。近三年毕业生在IEEE会议发表论文23篇,获得省级创新创业奖项15项。
课程对比分析
课程类型 | 国内传统课程 | SQA国际课程 |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为主 | 案例教学+项目实践 |
评估体系 | 期末笔试占比70% | 过程考核占比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