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

学校课程咨询服务:
400-888-4846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
课程分类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学校环境

FOCUS ON TRAINING / PROMOTE AWARENESS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 作为北京市重点建设的应用型大学,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项目通过多元化国际合作培养模式,建立覆盖本硕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项目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具有工程实践特色的国际教育平台。 查看更多在线了解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师资推荐

陈飞

陈飞

陈飞,男,1971年生,工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老师。1994年毕业于太原工业大学,获有色金属冶金专业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学博士学位。

戴玉华

戴玉华

戴玉华,女,1971年生,山东潍坊人,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老师,北京市优秀教师。2004年毕业于中科院理化技术研究所,获有机化学博士学位。

冯文然

冯文然

冯文然,男,1978年3月出生,河北栾城人,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等离子体物理专业。现在新材料与化工学院材料工程系从事,任材料工程系副主任,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责任教授。

谷庆阳

谷庆阳

谷庆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化学系。2015年至今,在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从业。2021-2022年任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管委会主任助理(挂职)。现任新材料与化工学院基础化学教学与实验中心副主任,无机课程组负责人。

靳海波

靳海波

靳海波,男,1969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9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6年晋升教授。2004年英国University of Leeds高级访问学者,2012年美国University of Michigan访问教授。

丁福臣

丁福臣

丁福臣,男,1964年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加工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9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应用化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学校优势

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作为国内较早开展国际合作办学的高校,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项目在课程开发方面构建了动态调整机制。项目组每学期组织专家团队对商科管理、机械工程、数字媒体艺术等六大核心课程群进行内容更新,确保专业知识体系与行业前沿保持同步。

教学体系特色解析

模块化课程结构

专业课程采用"基础模块+方向模块+实践模块"的三级架构,学生在完成通识教育后,可根据职业规划选择金融管理、环境工程等细分方向。项目特别设置跨专业选修通道,支持工科学生辅修商科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

双轨制教学实施

课堂教学采用中英双语渐进过渡模式,前三个学期实施双语授课,配备专业翻译团队进行课程实录。第四学期起根据学生语言测试成绩分流,达到雅思6.0水平者可直接进入全英文教学班,未达标学生继续接受语言强化训练。

质量保障体系

  • 教学评估机制

    每学期组织第三方机构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估,近三年学生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2%以上。评估报告显示,项目在实践课程设计、外教授课质量等方面获得高度认可。

  • 学术支持系统

    建立学术导师+语言导师的双导师制,每周固定安排学业辅导时间。针对专业课程难点,开发了工程制图三维演示系统、商科案例数据库等12个专项学习平台。

国际合作网络

项目与伯明翰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等30余所海外院校建立学分互认机制,形成覆盖英语系国家、欧洲大陆、东南亚的三级合作网络。2023年新增与马来西亚5所理工大学的"3+1+1"本硕连读项目,拓宽学生升学选择。

英美院校合作

包含8所QS前200院校,提供暑期科研访学机会

欧陆特色项目

德国工业大学联盟提供双学位培养计划

展开更多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校区分布

校区展示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本科-学员点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