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哈罗夫·维亚切斯拉夫·约西福维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气候和环境物理学》等,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等;从事气候学、温室气体、大气光谱等领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爆炸性温室效应的模型。创建了新的、目前正在积极发展的科学方向--"大气中水同位素的卫星感应",已发表100余篇科学论文。多年来,他一直是众多国际和国家项目和基金的负责人或重要参与人,如:1995-1999年IMG/ADEOS项目和2009-2013年TANSO/FTS GOSAT日本宇航局项目、2004-2007年欧洲项目INTAS、2003-2011年RFBR项目和2011-2013年俄罗斯教科部领军科学家基金项目等。
刘文锴老师,职称:二级教授,现任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行家,全国“三育人”先进个人,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孙越崎科技教育基金优秀青年科技奖,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C类人才,长期从事测绘科学技术领域研究事业,围绕煤炭、国土、水利等行业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系列理论与技术创新成果,促进了测绘科学技术与煤炭、国土、水利等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了相关学科发展,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从1996年开始培养研究生,注重研究生科学精神、学术道德、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的培养,已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40余名。
库兹涅佐夫·爱德华·德米特里耶维奇,物理数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文大地测量与环境监测”系主任。获“俄罗斯联邦科学和高等教育部致谢”(2020年)和“俄罗斯联邦教育荣誉工作者”(2014年)等荣誉称号。主讲本科生课程《气候和环境物理学》等,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等;从事行星系统的轨道演化、太阳系的小天体、人造地球卫星、卫星导航系统等领域的研究,开发了球面坐标的地球静止卫星运动的分析理论,并在研究地球同步卫星运动的随机特性和构建三体问题的行星版本的数值分析解决方案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开发了地球同步轨道物体在光压作用下摆脱振动共振的条件。发表了《海王星天体的动态演化》等170多篇论文,组织了全俄罗斯学生天文议"空间物理学",在过去的十年中他参与出版了《天文学日历》,填补了普通公众天文教育的空白。
扎哈罗夫·维亚切斯拉夫·约西福维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气候和环境物理学》等,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等;从事气候学、温室气体、大气光谱等领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个爆炸性温室效应的模型。创建了新的、目前正在积极发展的科学方向--"大气中水同位素的卫星感应",已发表100余篇科学论文。多年来,他一直是众多国际和国家项目和基金的负责人或重要参与人,如:1995-1999年IMG/ADEOS项目和2009-2013年TANSO/FTS GOSAT日本宇航局项目、2004-2007年欧洲项目INTAS、2003-2011年RFBR项目和2011-2013年俄罗斯教科部领军科学家基金项目等。
丹尼洛夫·弗拉基米尔·米哈伊洛维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天体物理学》《恒星系统的动力学》等,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等;从事天体物理学、疏散星团研究、引力不稳定性等领域的研究,属于K.A.Barkhatova教授创立的恒星天文学科学流派。撰写了《基于GAIA DR2数据的昴星团多星运动》等100余篇论文。他开发了一种方法,根据星团附近的恒星计数来估计散点星团(SSC)中恒星的大小和数量。
鲍罗丁·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社会人类学中生物学方法》,研究生课程《物理人类学实际问题》等,主要从事进化生态、哺乳动物的形态进化、系统地理学、古生物学方法等相关领域研究。发表《Effect of insolation variations on vegetations of the Eurasian subarctic during the Holocene》等学术论文44篇,出版5部专著,为第十五届学术会议“心理学:从理论到实践”组委会成员。
别列斯涅夫·谢尔盖·阿纳托利耶维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分子物理学》《气溶胶物理学》等,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等,主要研究领域为:大气物理学、分子研究、大气辐射状态研究等。撰写了《The Hypothesis of Volcanogenic Soot and the Possibility of Its Observational Confirmation》等35篇出版物,包括1部专著和1项专利。他是“监测和预测北极冰冻系统的状态”项目的参与者。
卢基娜·纳塔利娅·瓦伦蒂诺夫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生课程《植物监测》,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等;从事有机化学与生物技术土壤形成、填海活动、灰场设计等领域研究。发表《Influence of recultivation methods on formation of ash dump phytocenosis in taiga zone(Middle Urals)》等50余篇学术论文,参与项目《兰花科稀有物根际与根茎细菌菌落特征》等,参与众多国际会议并发表报告。
萨利·斯维特拉娜·维克托罗芙娜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课程《程序设计和计算机科学》《程序设计基础》等,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等;主要从事天体化学、恒星形成、星际和星际介质研究等领域的研究。撰写了《不同尺度大质量恒星S255N形成区的时空结构》等10多篇著作。她是CAE IENiM发展项目的成员,参与建立"深空、太阳系和地球的原行星物质研究"和"天文学和太空探索"重点卓越中心。她也是多个全俄及国际学生科议的组委会成员。
瓦休宁·安东·伊万诺维奇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讲本科课程《天体化学》等,研究生课程《科学研究》等;主要从事天体化学、恒星形成、宇宙辐射等领域的研究。撰写了55篇以上的科学著作。他是"不同环境下星际和近星物质化学成分演变的机制"、"原星体中有机物质的形成机制"、"星际介质化学演变的理论和观测研究"等项目的负责人。2018年,他获得了俄罗斯科学基金,为RSF活动“科学团体进行基础科学研究和探索性科学研究”优先领域竞赛的获奖者。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