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绘画创作的现状观察
当代著名艺术家方增先近期在艺术研讨会上指出,全国性美术展览中呈现的创作趋势令人忧虑。在入选的五百余件中国画作品中,真正符合传统写意精神的作品不足十件,工笔画领域更出现技法异化现象。这种现状折射出三个核心问题:传统笔墨传承断层、素描化造型倾向以及审美内涵空洞化。
技法类型 | 传统特征 | 现状表现 |
---|---|---|
写意画 | 笔法灵动,一气呵成 | 机械描摹,丧失气韵 |
工笔画 | 三矾九染,笔精墨妙 | 过度堆砌,耗时磨制 |
传统笔墨的三大流失表现
从南朝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到元代赵孟頫倡导的"书画同源",笔法传承本应是中国画的核心基因。当前创作实践中却普遍存在:
造型优先的创作思维:追求物象准确再现而忽视线条质量,导致画面缺乏书写性韵律。部分作品甚至采用水彩罩染技法覆盖笔触,使作品丧失中国画特有的笔墨趣味。
素描化技法渗透:将西方造型训练方法简单移植,用块面塑造替代线性表达。这种技法混用造成画面出现"有体量无骨力"的怪异效果,与潘天寿强调的"强其骨"创作理念背道而驰。
书法修养缺失的连锁反应
调研显示,78%的国画专业毕业生无法完成合格的书法题跋。这种能力缺失直接导致:
画面构成完整性受损:或回避题款形成构图空白,或勉强书写破坏整体和谐。部分青年画家采用印刷字体替代手书款识,使作品沦为纯粹图像呈现。
笔法理解表面化:不理解中锋运笔与提按转折的内在关联,将"书写性"简化为形式模仿。这种认知偏差造成画面线条质量低下,难以承载深层文化意蕴。
重振笔墨精神的实践路径
解决当前困境需要回归中国画本质特征:
建立笔法训练体系:从书法临摹切入理解运笔规律,设置专门的笔法解析课程。通过经典作品笔触分析,掌握中侧锋转换、干湿浓淡对比等核心技法。
重构创作评价标准:在展览评审中增加笔墨质量权重,设立传统技法创新奖项。鼓励画家在保持笔墨本体的前提下进行当代转化。
真正理解石涛"一画论"的哲学内涵,在笔墨实践中实现心手相应。只有坚守中国画最本质的书写特性,才能在现代艺术语境中延续其文化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