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倩望,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2016年以首聘副教授方式引进到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近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及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多项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负责研究经费超过400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获得者,华南农业大学卓越青年教师百人计划入选者,教学成果获得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教育成果奖”。 研究方向 微生物来源的营养功能活性物质挖掘、活性验证、作用机理研究 食用真菌全组分深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 农副产品高值化转化技术研究 食品微生物污染与控制及生物防腐保鲜技术 承担教学 《微生物学A(双语)》、《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全英)》、《发酵工程工艺原理B》、《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
Caroline毕业于都柏林国家植物园(2001年),获得园艺学文凭(优异),随后获得都柏林大学学院植物学学士学位(2007年)和博士学位(2011年),研究不同大气气体浓度(O2、CO2、SO2)对气孔功能的影响。2016年,Caroline被任命为都柏林大学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园艺和作物生理学讲师/助理教授。
Frank Monahan是都柏林大学学院农学院院长兼农业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 他拥有都柏林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Dublin)的B.Sc(生物化学)、教育高级文凭(Higher Diploma and College)和大学教学研究生文凭(University College Cork)以及科克大学(University College Cork)的博士学位(食品科学与技术)。在加入都柏林大学之前,他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博士后科学家和密歇根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 他的教学主要在食品科学领域,研究兴趣包括食品认证、肌肉脂肪酸和抗氧化剂,以及动物生产系统(尤其是动物饮食)对肉类和肌肉食物的成分和感官质量的影响。 他发表了200多篇同行评审论文,并在爱尔兰农业、食品和海洋部、Teagasc Walsh奖学金和爱尔兰科学基金会计划下领导/合作国家资助的研究项目以及参与欧盟计划方面拥有丰富的经验。
学历: 2000年,爱尔兰国立大学,都柏林大学,博士M.Sc,英国阿伯丁大学,1993年,德国马丁-路德大学,农业科学5年制大学学位,德国,1992年任命:教授,自2017年5月起高级讲师/副教授,2008年10月至2017年5月,都柏林大学学院讲师/讲师,2001年10月至2008年9月,都柏林大学学院博士后研究助理,1999年10月至2001年9月,都柏林大学学院
Nigel Brunton博士拥有都柏林大学农业与食品学院的硕士和博士学位。 Brunton博士在食品化学、样品提取和色谱分析方面拥有30年的专业知识。奈杰尔曾在植物化学物质和从食物垃圾中回收有价值的化合物领域工作并专门研究。Brunton博士发表了191篇期刊文章,他目前的谷歌学术H-Index为54。自2012年以来,他从欧盟委员会(H2020)、爱尔兰科学基金会和农业食品与海洋部等机构获得了超过1.1m欧元的研究资金。他是H2020赠款的工作包负责人,并持有与BEACON研究中心(专注于生物经济的大型多PI中心)相关的大量资金。他目前指导5名研究生、1名博士后研究员和3名研究助理。Brunton博士与一系列公司合作,包括那些对从废物中回收产品感兴趣的企业、开发回收食品成分的技术的公司以及寻求使用有价值的回收产品的企业。他最近提交了2项关于植物生物活性物质的发明披露,这些生物活性物质将被利用。
邓诣群,1975年出生,博士。致力于动物蛋白质(酶)的功能、结构及调控机理研究,重点关注真菌毒素等外源化合物在动物体内的分子毒理和代谢转化机制。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6年)、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8年);兼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理事、广东省农业生物蛋白质功能与调控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NSFC-广东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研究团队项目等;以通讯/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Nucleic Acids Research和Oncogene等期刊发表47篇论文(1篇获F1000推荐);授权5项国家发明专利;荣获全国师德标兵、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奖(二等奖)、广东省丁颖科技奖等。
雷红涛,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中青年创新领军人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广东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食品科学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食品与营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工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广东省食品副理事长,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广东省健康管理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食品和包装机械行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药药物手性专委会副主任委员,畜禽产品精准加工与安全控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广东省食品安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贮藏保鲜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广州)、广东省食品安全控制与应急检测工程技术中心主任,Chemical and Biological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IF 6.6)、Food Safety and Health(Wiley)副主编,Foods(IF 5.2)、Food and Agricultural Immunology(IF 3.268)、中国食品学报、食品科学、食品
教授,博士生导师性别:男 所属单位:细胞与发育生物学系 014年9月–至今 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广州 教授&首席研究员 2010年12月2014年8月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巴尔的摩,马里兰州,美国& 香港中文大学 博士后科研科学家 教育: 2006年8月至2010年10月 香港中文大学博士 (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2003年8月至2006年7月 M.Sc.,兰州大学 (分子生物学) 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 B.Sc.,兰州大学 (生物学) 研究兴趣: Wang实验室的研究询问了如何授权和调节花粉管的生长以完成植物受精。与动态和鞭毛动物精子细胞不同,高开花植物精子细胞是不动的。花粉粒是雄性配子体,它们产生快速生长的花粉管,该花粉管穿过花序并进入雌蕊的卵巢,将两个不动的精子细胞输送到卵所在的胚珠。因此,花粉管生长的特点是高度动态和极化的细胞生长。该实验室旨在了解细胞内活动如何在时空上协调以支持花粉管的不对称生长,如何雕刻和维护动态生长的花粉管尖端,以及我们如何利用这些过程来解决植物极化和发育的奥秘。通过结合使用先进的生物成像、基因编辑、遗传、生化和数学建模方法,我们的长期目标是揭示控制植物受精和繁殖花粉管生长的分子机
宋明月,男,博士,首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美国马萨诸塞州大学安姆斯特分校食品科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7年以“青年才俊”人才计划引进至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工作,现任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食品科学系副主任。 研究方向 1.天然活性物质的分离提取、结构鉴定;2.天然活性物质及功能食品因子在化学、细胞、动物等各层次模型的功能评价,探究其功能活性的作用机理;3.天然活性物及功能食品因子在体内的消化吸收代谢以及其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研究;4.功能成分的应用技术研究与新型功能食品研制。 承担教学 本科教学:《食品化学》、《食品化学(全英)》、《功能食品概论》 研究生:《信息检索与文献写作》
郑倩望,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先后毕业于中山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2016年以首聘副教授方式引进到华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近年来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0余篇,主持及参加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多项以及多项企业合作项目,负责研究经费超过400万元。华南农业大学“教书育人”先进个人获得者,华南农业大学卓越青年教师百人计划入选者,教学成果获得广东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优秀教育成果奖”。 研究方向 微生物来源的营养功能活性物质挖掘、活性验证、作用机理研究 食用真菌全组分深加工技术及产品开发 农副产品高值化转化技术研究 食品微生物污染与控制及生物防腐保鲜技术 承担教学 《微生物学A(双语)》、《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全英)》、《发酵工程工艺原理B》、《博士生英语科技论文写作与学术交流》
兰雅淇,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功能食品活性物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广东省自然科学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主要从事食品胶体研究,包括利用脂质、蛋白等生物分子自组装构建油脂凝胶、凝胶乳液、油脂泡沫等新型胶体体系及其在健康食品中的应用。近年来主持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1项;发表高水平论文50余篇,包括封面文章4篇,高影响力文章1篇(IF=34);以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9项;多次受邀在国际国内会议做汇报演讲,获2019年美国油脂化学家年会论文奖,并担任109届美国油脂化学家年会分会场。此外还担任Food Chemistry,Food Hydrocolloids等核心食品期刊审稿人,参编食品领域权威工具书Encyclopedia of Food Chemistry。 研究方向 1.新型结构化油脂体系(油凝胶、凝胶乳液、双凝胶、乳液泡沫等)创建及品质、风味与营养学特性调控研究; 2.脂质、蛋白等生物分子自组装行为与机制解析; 3.新型功能食品递送体系创建与机制研究; 4.农副产品高值化利用研究; 5.功能油脂与健康食品专用油脂产品开发。 承担教学 1.食品化学,2017-至今,本科生 2.食品化学(全英课程),2018-至今,本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