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湾区 面向世界的教育实践
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蓝图中,这所十二年制国际学校构建了独特的教学框架——以香港课程标准为根基,有机融入IB国际文凭教育理念,配合自主研发的中华文化课程模块。这种三维课程结构确保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持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二十年教育沉淀的三大支柱
教学团队构建
教师队伍呈现多元化特征:30%的外籍教师主要来自英语系国家,65%的华人教师中90%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剩余5%为香港课程专家顾问。这种师资配比既保障了教学语言的纯正性,又确保了课程衔接的顺畅度。
硬件设施配置
学校与全球科技企业共建创新实验室,配备元宇宙教学场景系统、Web3.0开发平台及STEAM课程专用设备。艺术教育区域包含专业级录音棚与陶艺工作室,体育设施涵盖符合国际赛事标准的篮球场馆。
文化传承的创新表达
该校将传统六艺重构为现代课程模块:礼乐教育融入戏剧表演课程,射御训练转化为体能管理课程,书数教学则与数字技术深度结合。每周设置的中华武医实践课,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亲自指导。
全球胜任力培养体系
通过模拟联合国、国际科创竞赛等实践平台,学生可积累真实的跨文化协作经验。学校特有的"三语演讲俱乐部",定期组织粤语、英语、普通话的专题辩论活动。
多维成长支持系统
学术顾问团队为每位学生建立个性化发展档案,定期进行学业评估与能力分析。宿舍管理采用学院制模式,五个特色学院定期举办学术竞赛与文化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升学路径设计
毕业生可选择港澳地区高校联招、内地重点大学国际课程项目或直接申请海外名校。近年毕业生中,85%进入全球前100强大学,其中30%获得各类奖学金。
品质保障机制
作为中华国际文凭学校协会会长单位,学校教研团队每学期进行课程迭代更新。家长可通过数字化平台实时查看教学进度与学生成长数据,参与定制个性化学习方案。
学术监督体系
由IB认证官、香港考评局专家组成的学术委员会,每季度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课程实施过程中采用多元评价机制,包括项目展示、学术论文、实践报告等评估形式。